古典诗词语法和修辞的若干问题

2015年08月04日 11:19:12

 

吕树樵

格律诗(包括词和曲等格律体,下同)由于受句数和字数的限制,为了达到用词、用字力求精炼的目的,不能不在语法上有所突破。具体表现在词性活用、省略某些句子成份、适当变换语序等方面。这也是诗词在语法上明显有别于散文的地方。分别叙述如下。

一、       词性活用

在汉语中,每一类词都有它特定的语法功能和用法,一般地说如果是名词,就不能作动词、形容词用;其它词类如动词、形容词等亦然。可是在诗词中,当某个词的词义具备能够引伸的条件时,只要有需要,就可以改变它原来的词性。如“春”字:

[1]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(杜甫:《春望》)

这里的“春”字用本义,名词,即城里已是春天了。

[2]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。(郑思肖:《德祐二年岁旦》)

本句的“春”作动词用,指梅树开花。有不愿看见在兵荒马乱中,荒芜的城乡盛开梅花的意思。

[3]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(刘禹锡: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)

本联属七律颈联,是历来诗家最为重视的一联。但出句中“过”字是动词,而对句中与其相对应的“春”字却是名词,即使按照古代的游戏规则,也是实字对虚字(不能相对仗),象刘禹锡这样的大诗家,当然不可能有这种疏忽。原来在本句中,“春”字的词性已被活用,由名词改变为动词(由实字活用为虚字),是刘禹锡把自己比喻为“沉舟”和“病树”,虽然感到惆怅,却又相当达观:看沉舟侧畔,千帆竞发;病树前头,万木皆春。对世事的变迁和仕途的升沉,表现出豁达的襟怀。直至当代,此联仍常为人们引用,并被赋予“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”的新意,这却是诗人当初所未预及的。又如“青”字:

[4]   一把青秧趁手青,轻烟漠漠雨冥冥。(虞似良:《横溪堂春晓》)

出句有两个“青”字,前面的“青”是形容“秧”的形容词,是通常的用法;句末的“青”则是作动词用,被引伸为青青的小秧苗长活了。

[5]   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(王安石:《书湖阴先生壁》)

这里,“青”作名词用,指青翠的山色。

[6]   春风又绿江南岸。(王安石:《船泊瓜洲》)

这是一个历来被称为“炼字”的范例,据说作者对此句第四字曾作过多种选择,最后确定将形容词“绿”当动词用。

[7]   我马既黄千里足,春风不绿老人头。(聂绀弩:《自嘲》)

“黄”、“绿”两字都由形容词变性为动词。一般来说,作者在对词进行变性时,为了使读者能够通过上、下联相对应字进行对比,正确理解被变性的词的意思,很少将相对应的两个词同时变性,而聂绀弩却这样做了,读者也不难理解。

[8]   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(杜牧:《秋夕》)

“冷”,形容词作动词用,使画屏冷的意思。

[9]   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(李商隐:《无题》)

“镜”,名词,作动词用。“晓镜”就是早晨照镜子。

词性活用的条件:在诗词中,词性可以活用,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到随便拿一个词来便可活用(如果这样就不存在词性了),而是需要具备一个条件,即这个词在具体的诗句中有引伸(由本义推衍产生新义)的可能,如[2]的“春”之所以能作动词用,是因为对百花来说,春天是开花的季节,因而可以说“梅又春”,即梅花又开了。在[5]中,“青”是颜色的形容词,秧苗青了,就是秧苗长活了,再一引伸,风景生机勃勃,也可算青,“送青来”,便是送来了美丽的风光。

二、词语的省略

我们知道,一个完全句应包括主语、谓语和宾语,至少也要有主语和谓语。诗词出于对语言高度精炼的要求,有时会改变这种语法惯例,有意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份。最常见的是省略句子中的主语或谓语。

(一) 省略名称

即省略专有名词中的一部分,通常是人名和地名。

[1]  管(仲)乐(毅)有才真不忝,关(羽)张(飞)无命欲何如!(李商隐:《筹笔驿》)

本联前后简化了管仲、乐毅、关羽和张飞四人姓名的一部分(被省略的部分在括号内补足,下同)。

[2]  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(操)、刘(备)。(辛弃疾: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)

按词谱的要求,后句仅二字,故将曹操和刘备简化为曹、刘。

[例3]日照香炉(峰)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(李白:《望庐山瀑布》)

[例4]金沙(江)水拍云崖暖,大渡(河)桥横铁索寒。(毛泽东:《长征》)

(二)省略主语(代词)

[1]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(贺知章:《回乡偶书》)

一眼就可以看出,这首诗一开头便省略了主语“我”,随后几句中,凡是与“我”有关连的地方,都省略了第一人称我。

[2] 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(李白:《静夜思》)

出句和对句都省略了主人公我。

[3]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馀杯。(杜甫:《客至》)

出句省略了“您”来客;对句省略了“邻翁”。

[4]不到长城非好汉,……何时缚住苍龙?(毛泽东: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)

省略了主语“我”和包括与“我”有关的整体“我们”所有北上抗日的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。

 

(三)省略动词

在散文中,谓语是句子中最主要的成份之一,缺少谓语的句子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句子。古代散文有时也会省略谓语,但在诗词中,谓语动词被省略的情况更为常见。

[1]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(见)死处。 (白居易:《长恨歌》)

第二句“空”字后面省略了“见”字,即:不见玉颜(指已被赐死的杨玉环),空(见)死处。两件事因承前对举而省略了后一事的动词“见”字。又如:

[2]横看成岭侧(看)成峰。(苏轼:《题西林壁》)

省略了第五字“侧”后面的动词“看”字。因为“横”已经看了,由于字数的限制,只好把对举两件事的后一件中的动词“看”字省略。

[3]浮云(如)游子意,落日(含)故人情。(李白:《送友人》)

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想象:飘浮的白云有如游子的心意,黄昏时的落日饱含着故人的感情。上下联分别省略了动词谓语“如”和“含”。前者是从浮云飘忽无定的状态引伸出来的,后者则是从诗人的联想(西下的夕阳依恋山峦,犹如故人不忍相别)而得出的理解。

[4]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。(白居易:《长恨歌》)

出句的“争”不能理解为“争夺”,而是“争相赠送”缠头时谓语“赠”的状语。正是因为有了状语“争”,从而省略了动词谓语“赠”。因此这句诗不能解释成“五陵年少争抢歌妓琵琶女的缠头”。正确解释应该是“五陵年少争相给琵琶女赠送缠头”,所以才会出现“一曲之后所得的财物红绡不知道有多少”的结果。

(四)名词句

所谓名词句,是指一个句子中,当各类词语被省略后,结果只剩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,这是以词组代句的一种方式。在散文里,最常见的是省略名词,因为有上下文,有线索可循,如果不省略,反而显得啰嗦。而格律诗正好相反,

在字数受限制的条件下,为了能给读者留下联想的根据和线索,就只能省略动词而保留名词了。名词句也是一种修辞技法,称为“列锦”。

[1]细草微风岸,危樯独夜舟。(杜甫:《旅夜抒怀》)

两句都被省略了谓语,只剩下中心词“岸”和“舟”。根据留下来的线索,可以认为是“岸边的细草被微风吹着,舟在夜中只能见到孤独的桅杆”。或者是“这里是细草微风的岸边,夜里有一艘孤独的船竖立着高高的桅杆”。当然,读者还可以有其他的联想。

[2]  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。(司空曙《喜见外弟卢纶见宿》)和[1]相同,只有两个中心词“树”和“人”。从黄叶(枯老之叶)在秋风中飘落和灯油将熬尽,很容易联想到已近风烛残年的老人。

[3]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(白居易:《问刘十九》)

新酿的酒面上漂浮着绿蚁(未滤去的酒糟),而早已点燃的既可热酒又可驱寒的小火炉,和主人一起等候着这位朋友来共消寒夜。刘十九会应约吗?此联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
[4]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(温庭筠:《商山早行》)

两句一共排列了“鸡声”、“茅店”、“月”和“人迹”、“板桥”、“霜”六个意象,它们之间虽然没有通过谓语来陈述它们之间的关系,并将发生什么事情,但读者通过这些名词所留下的线索,结合自己的社会和生活经历,都可以勾画出一幅属于自己的“商山早行图”。

[5]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(马致远《[越调] 天净沙·秋思》)

和上例相似,同样是以三组名词为一句,三句一共列出了九组名词,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不过,要注意的是,各句中名词之间的关系并非并列的关系,而是各有一个中心,它们分别是:以“枯藤老树”为家的“昏鸦”;“小桥流水”畔的温馨“人家”;在日暮时还徘徊在“古道西风”中(代表主人公)的“瘦马”。把这些关系理清后,不难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“游子秋思图”。

三、词序的变换——倒装

所谓倒装,是相对于“顺说”而言的。一般按常规语序排列不增减词语,可以再还原为顺装的句子,称为倒装句。在散文中,按照语法,句子中的词语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,一般不允许也无必要去改变这种排列顺序。但在古诗词中,由于格律的限制,有时为了适应平仄,或者为了便于押韵,或者为了突出某一内容、加强语势等。往往把某一词语的顺序加以改变(颠倒)。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:

(一) 双音词的倒装

这是一种常见的倒装,一般是为了调整平仄或押韵。

1、为了押韵而颠倒

[1]  请君试问东流水,别意与之论短长。

——李白:《金陵酒肆留别》

句尾“短长”二字,按照使用习惯应该是“长短”,颠倒是压韵的需要。

[2]  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         

——杜甫:《月夜忆舍弟》

“死生”是“生死”的颠倒。

[3]  忆昔午桥桥上饮,座中都是豪英。      

    ——陈与义:《临江仙》

“豪英”是“英豪”的颠倒。

[4]  嗟我五陵间,农者罢耘耕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——张籍:《西州》

“耕耘”颠倒成了“耘耕”。

这里要说明的是:只有并列结构的词组才能颠倒,除以上所举外,其它如“天地”、“山河”、“霜雪”、“乾坤”、‘兄弟’之类都可颠倒。但是,还有一些词组是不允许颠倒的:偏正词组如“人间”、“扁舟”、“斜阳”、“西山”之类都不能颠倒,因为颠倒后会失去原意,譬如“春光”颠倒后便成了“光春”,读者就不知所云了;专有名词如人名、地名不允许颠倒;还有一些译音词如“葡萄”、“琵琶”、“玻璃”等,一旦颠倒而改变了读音,别人便听不懂了。

2、为了调整平仄而颠倒

[1]  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

——白居易:《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兄弟离散,……》

   为了照顾平仄,对句“弟兄”由“兄弟”颠倒;为了方便押韵,对句“东西”颠倒为“西东”。

[2]  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春雷第一声。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——张维屏:《新雷》

首句“万紫千红”颠倒为“千红万紫”。

[3]  耕犁千亩实千箱,力尽筋疲谁复伤?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李纲《病牛》

对句“筋疲力尽”颠倒为“力尽筋疲”。

(二) 主语和谓语颠倒

散文的句式一般都是按照主语、谓语、宾语这种顺序排列,但在诗词中常有句中主谓倒置的情况。如:

[1]   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——王维:《山居秋暝》

按照语法,谓语“归”、“下”二字应该放在句末,即:“(闻)竹喧(而)浣女归,(见)莲动(知)渔舟下”。倒装的原因,出句是为了调平仄,对句是便于押韵。而且这样一颠倒,比顺置的“ 竹喧浣女归,莲动渔舟下。”更加富有诗意,更加生动有致。

[2]   江晚正愁予,山深闻鹧鸪。

——辛弃疾: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

“予”是指作者“我”,前句应该是“江晚予正愁”,但为了作韵脚用,把它倒置于句末。读者如果不了解此情况,把“我正在愁”理解成为“正在愁我”,

如果是后者,接下来的问题是“谁在愁我”?是“江晚”吗?不可解。

(三) 动词和宾语颠倒

在古代散文中,很少出现这类倒置的情况,但在古诗词中则为常见。如:

[1]  蓬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 ——李商隐:《无题》

出句中的“蓬莱”是诗中主人公想“去”的地方,是动词“去”的宾语,按照正常的语序应是“此去蓬莱无多路”。为了适应平仄而颠倒了顺序。

[2]  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——陆游:《书愤》

对句正常的顺序是“北望中原气如山”,动宾倒置的原因也是为了适应平仄。

(四) 定语和中心词颠倒

[1]  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——崔颢《黄鹤楼》

后句的主语是“江上烟波”,“江上”是中心词“烟波”的定语,按顺序定语应在中心词的前面,本例为了照顾平仄,对它们实行了颠倒。

[2]  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 

  ——李白:《早发白帝城》

[1]相似,首句应是“朝辞彩云间(的)白帝(城)”,和[1]的情况一样,因平仄而颠倒。

[3]  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星如雨。

——辛弃疾:《青玉案·元夕》

前句中的“花千树”是“千树花”的倒置。

(五) 状语和中心词的颠倒

[1]  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  ——李白:《望庐山瀑布》

后句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,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,可能会曲解成“疑是银河落(到了)九天”。古人把“九天当作天之最高处,比银河还要高,而且李白从地面观察到的瀑布是自天而降,因此,“落九天”是“(自)九天落”为了押韵而采用的颠倒。其中,“落”是中心词,“九天”是它的状语。

[2]  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——陈与义:《临江仙》

同上例一样,为了便于押韵,后句是“三更渔唱起”的颠倒。

[3]  那堪独坐青灯,想故国高台月明。

    ——刘辰翁:《柳梢青》

首句中“独坐青灯”,显然,“青灯”是不能“坐”的,它只能是“独坐”时的环境,应该是“(在)青灯(旁)独坐”的颠倒。

(六) 加强语势的倒装

[1]  香稻啄馀鹦鹉粒,碧梧栖老凤凰枝。

——杜甫:《秋兴八首之八》

此联的本意是“鹦鹉啄馀香稻粒,凤凰栖老碧梧枝”。但“ 鹦鹉”和“香稻”的平仄相同,而“凤凰”和“碧梧”的平仄也相同”,诗人将“鹦鹉”和“香稻”对调、“凤凰”和“碧梧”对调显然不是为了照应平仄,而是着意突出“香稻”(用以显示唐开元年间长安京城的富裕)和“碧梧”两样静物,使之具有某种动态,以喧染秋色。

[2] 玉轮轧露湿团光,鸾佩相逢桂香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李贺《梦天》

对句讲的是“(在)桂香陌(这条路上)相逢鸾佩”,“鸾佩”是仙女的代称,指仙女,这就省略了主语,突出了仙女(鸾佩)。

[3] 欲说还休,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
    ——辛弃疾:《采桑子》

末句中“天凉好个秋”应是“好个凉秋天”,这种颠倒使语句显得奇崛,突出了“愁”,同时也兼顾了押韵。

四、有关两种修辞或语言运用技巧

在诗词阅读和创作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一些修辞和技巧问题,它们虽然不属于语法范畴,但如果对它们缺乏了解,往往会影响理解和创作效果,如互文见义及成语和熟语巧用(前者属修辞,后者属技巧)便是两例,分别简述于后。

(一)互文见义

互文,也称“互辞”、“互文见义”,是一种句中前后语义互相包含的修辞方法。几个词语,本来是要合在一起说的,但由于受句式、字数、音节等限制,必须有所省略,而在阅读、欣赏时由读者再补充出来。古诗词中有很多互文修辞现象,如果读者不能识别,便可能得出错误理解。互文有当句互文和前后句互文两种,分别叙述如后。

1、当句互文

[1]  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
       ——王昌龄:《出塞》

前句的本意是“秦汉时(的)明月秦汉时(的)关”。“明月”和“关”在秦、汉两代都已存在,并非“秦时”只有“明月”而“汉时”只有“关”。由于七言句不能同时容纳这九个字,故“秦汉时明月”略“汉”字,“秦汉时关”略“秦”字,合在一起说则为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,其中,前半句包括了“汉”,后半句包括了“秦”,这就是互文。沈德潜在《说诗啐语》中评论此句时说:“边城筑关,起于秦汉。明月属秦,关属汉,诗中互文。”

[2] 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

    ——白居易:《长恨歌》

前句互文,复原后应是“主人和客一齐下马都在船上”。如果理解成“(送客的)主人(仅)下马,(被送的)客(人仅)在船”的话,后句“举酒欲饮无管弦”就没有饮酒的场所了,总不会是岸上的主人遥向船上的客人敬酒吧。

[3]  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
       ——杜牧:《泊秦淮》

前句互文,复原后应是“烟和月笼罩着寒水和沙”。

2、前后句互文

[1]  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木兰诗》

如果仅仅从前、后各句的字面上去理解,便可能会曲解为:在木兰参加的这场战争中,只有将军战死、壮士荣归的结果,显然,这是不可能出现的。诗的本意是:在近十年的战争中,许多身经百战的将军和壮士都阵亡了,但也有不少活下来的将军和壮士在胜利后载誉归来。这是前后句互文见义,前句包括了后句中的“壮士”,后句则包括了前句中的“将军”。由此可见,在复原前后句互文时,前、后句不能按句各讲各的,而是要将前、后句合在一起来讲,这样,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本意。

[2]  岐王府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

——杜甫:《江南逢李龟年》

本意是说“作者昔年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里、堂前能经常遇见李龟年,并闻其歌。”不是说在岐王府里仅能见面,在崔九堂前只能闻歌。

[3]  吴宫花草埋荒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  ——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

两句互文,是说由“吴”、“晋”当年的“衣冠”、“花草”所代表的繁华,到今天留下来的也不过是几条“荒径”、几堆“土丘”而已。

[4]  鸟下绿芜秦苑夕,蝉鸣黄叶汉宫秋。

  ——许浑:《咸阳城东楼》

两句互文,本意是“‘秦苑’、‘汉宫’的岁月都已过去,如今惟有飞鸟、鸣蝉还点缀在草丛、林间而已。” 

(二)成语或熟语的巧用

成语是一种人们根据古代寓言(如“愚公移山”)、历史故事(如“破釜沉舟”)、古典文学作品(如“集思广益”)和民间口语(如“虎头蛇尾”)形成的固定词组,由于它意义完整、结构定型,而且表现力强用法也比较固定,因而人们在多种场合中乐于使用。除此而外还有一种为人们常常使用的熟语(如“光辉灿烂”、“光彩照人”、“花团锦簇”、“锦绣前程”等)。诗词用语要求新颖、有陌生感,像成语、熟语这类人所共知,而且经过许多人在许多场合、众多作品中长期使用过的语言,虽然它们有许多优点,却不适合作为诗家语在诗词中使用。何况这类人所共知的语言,根本不是自己的语言,如果入诗,必然会减少诗味,因此在创作中应尽量减少以成语、熟语入诗。

关于成语或熟语入诗的现象,在古代,由于诗人在写作中特别强调创新,要写“前人所未道”之事,要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这类语言出现;但是在今人的作品中,由于这类现成的语言(还可以把媒体语言、广告语言包括在内),既可表词达意,用起来又方便,便被一些作者随手拈来,以至普遍充斥于作品之中。鉴于这种情况,有的作者(主要是当代作者)采用了一些变通的、灵活的技巧,使这类语言以新的面貌出现,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。举例如下:

1、变换语序

[1] 春生何处暗周游,海角天涯遍始休。

——白居易:《浔阳春三首·春生》

对句“海角天涯”由成语“天涯海角”变换语序所得。

[2] 喜雾霁云开,渠成水到,秋高气爽,菊茂花香。

——郭沫若:《沁园春·祝中日恢复邦交》

对句“水到渠成”倒置为“渠成水到”。

2、在成语中加进适当的字

这种情况一是为了符合特定的句式,二是为了调整平仄。如:

[1] 老小同舟欢共济,谆谆细语话家仇。

       ——朱德:《游闽江》

[2] 出类亦拔萃,七亿人所敬。古稀松鹤姿,更普天同庆。

——董必武:《恭祝毛主席七十晋一诞辰》

[3] 今夕塞翁真失马,倘非马会自行归。

       ——聂绀弩:《马逸》

以上三例分别在“同舟共济”、“出类拔萃”、“塞翁失马”几个成语中间加入“欢”、“亦”、“真”等字,使人读后有新鲜感。

3、把成语插入句子中间

成语一般不要用在句首,以免读者产生熟语和套话的感觉,如果需要用,不妨放在句子的中间。如:

[1] 文章信口雌黄易,思想锥心坦白难。

——聂绀弩:《挽雪峰二首其二》

[2] 人如天马行空惯,笔似蜻蜓点水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袁枚

4、把成语拆开使用

这类用法,如果处理得当,有妙手天成的效果。如:

[1] 投鼠必须思忌器,得鱼切莫善忘筌。

——董必武:《再为长句奉和毛主席诗韵》

出句成语“投鼠忌器”和对句成语“得鱼忘筌”分别被拆开后,又各自赋予新意,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。

[2] 水道似星罗,城市似棋布。

    ——郭沫若:《蜀道奇》

将成语“星罗棋布”拦腰切断,分别置于上、下联,这又是一种办法。

以上是笔者在诗词教学中,就古诗词经常遇到的一些语法和修辞问题,整理历年的讲稿,作一个简单的介绍。由于笔者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,文中不足以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,真切地希望得到读者和方家指正。
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