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联的基本规则与对仗形式

2015年08月04日 11:20:15

 

周逸树

一、对联的基本规则

对联是一门语言艺术,是诗歌的一个分支,有“诗中之诗”的美誉。短的对联有人称之为“二行诗”;长的对联简直就是一首长诗或一篇骈文。如清人孙髯所作的《昆明大观楼》长联:

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。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,更蘋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,莫辜负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,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,只赢得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
此副长联气势恢弘,意境优雅。所以对联与诗有同样的要求。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。因此,在内容上要求高度概括集中,在文字上要求非常凝炼精粹。写文章要求切题,作对联则要求切人切事切时,字无虚设。它应该同写诗一样,要求写得或富有韵律,或富有诗意,或富有哲理,或富有情趣,使其耐人咀嚼,回味无穷。这是写作对联的文字要求。2004年高考全国卷就有对对子的语文试题。出题为上联:“扫千年旧习’:要求对下联:“兴一代新风”。出题为上联:“祖国江山好”;要求对下联:“人民面貌新”。另一题为出上联:“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”;要求对下联:“桃开梅谢万朵山花映日红”。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有对对子的语文试题:为图书馆拟联。出上联:“学问藏今古”;对下联:“文章论短长”。

写作对联还有它的特殊要求,这特殊要求全在一个“对”字上。从篇章结构来说,对联有点像双调词可分为两部分,双调词分上下阕两部分不一定对等,对联分上下联两个部分必须对等。2008101日起施行的《联律通则》(修订稿)所规定的六条基本规则如下:

第一条 字句对等。一副楹联,由上、下联两部分构成。上下联句数相等,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。如本人为文清路商业街撰联:(上联)江伴玉虹邀夜月;(下联)云亲舍俐映荷塘。上联一句七个字,下联也是一句七个字。

第二条 词性对品。上下联句法结构处于相同位置的词,词类属性相同,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。如本人为文清路商业街撰联:能慕三江名胜地;多亏一阕菩萨蛮。上下联词类皆按动词、数词、量词、名词顺序排列,而且相对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。

第三条 结构对应。上下联词语的构成、词义的配合、词序的排列、虚词的使用,以及修辞的运用,合乎规律或习惯,彼此对应平衡。如本人为文清路商业街撰联:路人沽酒寻章贡;骚客吟诗步苏辛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结构或句式结构皆为“主----宾”,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及排列组合一致。

第四条 节律对拍。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。节奏的确定,可以按声律节奏“二字而节”,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,出现单字占一节;也可以按语意节奏,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,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,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。如本人为厚德路商业街撰联:风声//厚德,层层/度竹//琴韵;月影//清廉,淡淡/书梅//墨痕。上下联皆为“二一二,二二一二”节奏。

第五条 平仄对立。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,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。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,各句脚依顺序连接,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,传统称“平顶平,仄顶仄”。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(3)(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;平收句忌尾三平),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,则从宽。上联收于仄声,下联收于平声。如本人为厚德路商业街撰联:清风有意,勤修厚德千秋颂;明月无声,留得芳名万古崇。上下联平仄为:上联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平平仄;下联:平仄平平,平仄平平仄仄平。句中平仄交替,上下联平仄相反。上联最后三字收于平平仄,避免了尾三仄;下联最后三字收于仄仄平,避免了尾三平。

第六条 形对意联。形式对举,意义关联。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。如本人为厚德路商业街撰联:宾客如云,名声誉满三江意;热情似火,笑脸花开四海心。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,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统一于顾客称心如意这一主题。

近几年从联书尤其是征联中发现,有些作者由于不谙联律,所作的对联毛病不少。这些毛病,有些是可以谅解的,有些则必须克服。针对目前存在“必须克服”的三个比较普遍也比较突出的问题,《联律通则》(修订稿)第十条提出了“三忌”:

一忌合掌。

所谓合掌,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。一副对联,一般字都不多(长联除外)。撰写对联,应当用有限的文字,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。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,如果还意思重复,就没有多少内容了。这就是要“忌”的道理。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:

长空展翅;广宇翔云。

广宇,就是长空;翔云,就是展翅。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。这样,八个字中,四个字就算白用了。

二忌同位与不规则重字。

所谓同位重字,指上下联相同位置上所用的字完全一样。例如:

有李先生满腔热血;无李先生满屋诗书。

这副对联,上下重复“李先生满”四字,不作对联则已,若作对联用,就显得太单调了。

有两种情形例外:

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,可以重复。如有人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蔡厚示教授撰联云:

学于纪王之后;书于江李之间。

这副对联中的纪王,指纪昀、王国维;江李,指江泽民、李鹏。是说蔡教授学问在纪昀、王国维之后,书法比江泽民差比李鹏好。此联重复了“于”、“之”两个虚字。

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,也可以重复。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:

洞庭天下水;岳阳天下楼。

这副对联重复了“天下”二字,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,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。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,但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采用。

所谓不规则重字,是指上下联在不同位置出现相同的字。例如:

玉女飘飘如天降;珠花滚滚似玉倾。

此乃某君题某地一瀑布联。上联第一字为“玉”,下联第六字为“玉”,就造成了不规则重字。若把下联的“玉”改为“雪”之类,虽然也不是很好,至少不规则重字就避开了。

产生这种不规则重字,多为疏忽所致。

三忌尾三仄与尾三平。

所谓“尾三仄与尾三平”,就是一副对联中,上联最末三字用了仄声,下联最末三字用了平声。如:

千盅美酒送旧岁;万树梅花迎新春。

此副对联的平仄为上联平平仄仄仄仄仄,下联仄仄平平平平平。此联上联成了尾三仄,下联成了尾三平。可改为:

千盅美酒辞旧岁;万树梅花贺新春。

出现尾三仄与尾三平现象,多为初学者不懂平仄所致。个别的则是高手疏忽或者圃于内容而不惜舍弃形式所致,但即使高手不得已而为之,也是不好的。

二、对联的对仗形式

对联有工对、宽对、串对、借对之分。

(一)工对

凡同类的词相对,叫工对。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(如天文、地理、时令、宫室、服饰、器用、植物、人伦、人事、形体等),同一小类的词相对,更是工对。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,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并列,如天地、诗酒、花鸟等,也算工对,反义词也算工对。如“书山有路勤为径;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又如“洞中才数月;世上已千年。”

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,算是工对。像杜甫诗中的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山与河是地理,草与木是植物,对得已经工整了,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是工整。本人为龙南关西围屋拟联:“山青水碧民俗质朴装点一方灵秀地;院阔楼高气势豪雄拓开百代湛蓝天。”

在一副对联中,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,就是工对。例如毛主席《七律·送瘟神》(其二)“红雨随心翻作浪,青山着意化为桥。”“天连五岭银锄落,地动三河铁臂摇。”“红”对“青”,“着意”对“随心”,“翻作”对“化为”,“天连”对“地动”,“五岭”对“三河”,“银”对“铁”,“落”对“摇”,都非常工整。而“雨”对“山”,“浪”对“桥”,“锄”对“臂”,名词对名词,也还是工整的。

(二)宽对

宽对是相对工对来说的,是在对仗规则上放宽一点要求,但仍保持对仗的基本特点。在语法结构上,主要句子成分应对仗;在词语上,打破名词各小类的界限,允许实词与实词相对,虚词与虚词相对;在平仄方面,七言联在一、三、五字上不讲究,五言联则一、三字不讲究。如杭州西湖岳飞墓的一副对联:“青山有幸埋忠骨;白铁无辜铸佞臣。”“山”对“铁”,是地理对器物,“骨”对“臣”,是形体对人伦。如果严格要求,按小词类来说这就是一副宽对。

稍微更宽一点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副词对副词,这是最普通的情况。如本人挽王革校长联:“君随黄鹤去,豪情爽气无缘见;诲教千秋留,壮语箴言不再闻。”“黄鹤”对“千秋”,是名词对名词。

(三)串对(流水对)

串对又叫“流水对”,指对联中的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形式。在语法结构上,它们和复句一样,构成连贯、递进、选择、转折、因果、假设、条件、目的等复合关系。如杜甫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陆游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”,毛泽东 “金猴奋起千钧棒,玉宇澄清万里埃。”本人为香港回归撰联:“捧来一掬香江水;洗却百年耻辱痕。”

(四)借对

所谓借对,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,又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。如杜甫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古代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,所以借来对数目“七十”。又如“红白相兼,醉后怎分南北;青黄不接,贫来尽卖东西。”“红白”,指两种酒。此联中,下联的“东西”就是在用其表“物件”的意思的同时,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“南北”相对的。

有人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,要求对下联。上联“桃李争荣日”,有一教地理的老师对出下联:“荷兰比丽(利)时”。下联借两种花卉名组成两个国家名与上联相对。

有时候,不是借意义,而是借声音,借音多见于颜色对,如借“篮”为“蓝”,借“皇”为“黄”,借“仓”为“苍”,借“珠”为“朱”,借“清”为“青”等。杜甫《恨别》:“思家步月清宵立,忆弟看云白日眠。”以“清”对“白”。本人为农家拟联:“处处发财天天发福;年年有余月月有诛。”借“余”为“鱼”,借“诛”为“猪”。
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